更了解自己的单眼皮 你会更喜欢自己眼睛

单眼皮、斜眼角、窄眼裂、浅眼窝——在中国常被视为北方人的典型外貌,在世界上被视为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特征。
现在很多人不喜欢单眼皮,选择割双眼皮。 然而,事实上,你的眼中却隐藏着许多祖传的护眼秘术! 或许看完文章,你会更了解自己的眼睛,也会更喜欢自己的眼睛。

2eec212a3326e4e0cb2e9d7b5fab3785
01 Epicanthus 让双眼皮变成单眼皮
按照普遍的印象,在中国、日本、蒙古等东亚国家,“单眼皮”的人比例比较高。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的双眼皮是隐藏的!

隐藏它的是我们眼角的一个小挡板——内眦赘皮(zì)。 内眦是内眼角,内眦是覆盖内眼角的皮肤皱襞。
内眦赘皮在世界各地的新生婴儿中很常见,通常几个月后就会消失。 东亚人的内眦皮,虽然从小到大也会褪色,但一般不会完全褪色,在内眼角留下一道褶皱。
如果内眦赘皮比较发达,上眼皮的皮肤经常会被拉扯,原本形成双眼皮的“浅眼睑沟”就会被隐藏起来,看起来和单眼皮一样。 即使是轻微的内眦赘皮也很容易变成“半双眼皮”:靠近外眼角的部分是双眼皮,而靠近内眼角的部分看起来像单眼皮。
一对蒙古族父女。 东亚北部的人民往往有较小的眼裂,并被西方学者用来代表所有东亚人。 在中国人中,眼裂的宽度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
东亚人的眼部脂肪层较厚,不仅能御寒保暖,还能让我们的上眼睑更加饱满厚实,让我们的眼窝显得更浅。 提肌是上下拉动眼睑的肌肉。 上睑提肌和眼睑凹陷,皮肤内留有褶皱,形成双眼皮; 但由于脂肪层的阻隔,东亚人的提肌往往不能直接与眼睑相连,而且眼睑比较丰满,不易形成褶皱,所以单眼皮比较常见。

赶紧瞅瞅眼角,说不定你真的有双眼皮。 然而,有些人几乎没有内眦赘皮,只是一个简单的单眼皮,比如我……
02 蒙古人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成年人的内眦皮被西方人误认为是“蒙古人种”(亚洲人种的旧称)的特征,故俗称“蒙古褶”。

其实“蒙古褶”并不是亚洲人独有的。 北欧和南部非洲的人们也常有一双长着内眦赘皮的眼睛。
准确的说,我们东亚人(以及美洲原住民)的眼睛不仅以“蒙古褶皱”为特征,而是三大特征——内眦赘皮、狭缝(眼裂指的是睁眼时、上 和较低的眼球暴露高度)和浅眼窝。

在西方人类学中,我们的眼睛被称为“蒙古人的眼睛”或“东亚人的眼睛”。 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眼睛很少有类似的形状,统称为“非蒙古人的眼睛”。
在西方人眼中,东亚人的眼睛非常有特色。 而在我们东亚人的眼里,其他族群的眼光也是陌生的。 比如我们经常用“高鼻深眼”来形容外国人的长相——别说鼻子了,“深眼”指的是西亚、欧洲等地的民族,眼窝一般是凹陷的 远超东亚人。
美国影星玛丽莲梦露实际上只有一个眼皮。 她那看起来像“双眼皮”的浅沟不在眼睑边缘,而是长在眉毛下方。 . 这种“双眼皮”在东亚人中确实很少见,因为我们的眼窝不深,上眼皮又厚又饱满,很难留下折痕。
03 眼中的岁月痕迹
现代人类学家认为,蒙古皱襞、小眼症和浅眼窝可能是东亚人祖先为了适应寒冷气候而进化而来的特征。

在寒风中,眼角的内眦赘皮可以为眼睛,尤其是泪腺提供额外的保护。 同时,内眦赘皮也使眼裂变窄,从而减少了眼内液体的蒸发。

至于浅眼窝,是因为我们的眼窝外缘被更多的脂肪组织包围,而且眼睑上的脂肪层也比别人厚,“填满”了眼窝 很多。 这些脂肪不仅有保暖的作用,而且填满眼窝后,还能防止从脸上吹来的冷空气“窝”在眼睛周围,让我们不用在冷风中眨眼 .
从红外热像图可以看出,眼窝周围区域是面部温度最高的区域——眼球结构细腻,充满液体,比眼球更容易结冰 皮肤。 因此,在低温下,身体总是“优先加热”眼睛。 我们东亚人眼睛特殊的外部结构更利于眼睛的防寒。

人类学家推测东亚人的祖先可能生活在高山地区该地区生活:大约 20,000 年前,在寒冷的冰河时代,在西伯利亚广阔的雪原上。 如果是这样,那么由蒙古褶皱、小眼裂和浅眼窝组成的眼睛的防寒配置可能帮助我们的祖先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相比之下,今天大多数欧洲人的祖先是在冰河时期) 年龄)。 结束后,他们从温暖的中东搬到了欧洲)。

对了,下陷眼圈也有用,针对的是物理攻击:脸部被击中时,眼睛藏在下陷眼圈中,受伤概率更小。 因此,除了经过严寒环境挑选出来的东亚人外,大部分人群都保留了凹陷的眼窝。
04 自带护目镜,不怕刺眼
我们东亚人的眼睛除了三重防寒结构外,还有一个隐藏的优势——对强光的适应能力更强。

为避免被光灼伤,人的视网膜具有“视网膜色素上皮”,一种含有色素的半透明保护结构。 像深色太阳镜一样,它过滤、反射强光并保护敏感的视网膜。 这个颜料层的颜色越浅,它所能反射的光就越多; 透明度越高,它可以吸收的光越多。
与大多数种族不同,东亚人的视网膜上皮色素层颜色较浅,透明度较低。 这使我们的眼睛能够反射更多的光并吸收更少的眩光。 如此强大的保护结构,意味着我们祖先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眩光。 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冰河时代东亚人的祖先在冬天可能经常面对广阔的雪原。 雪对太阳光,尤其是紫外线的反射率非常高,高达 95%。 如此强烈的光刺激极有可能导致雪盲(暂时性失明)。 独特的视网膜色素层,加上较小的眼裂,似乎是对雪花眩光环境的保护性适应。

在冰雪中生活多年的因纽特人,为了避免雪盲症,会用木头或海象牙雕刻雪镜。 镜子上只留了一个狭窄的缝隙,可以有效减少雪的反射进入眼睛。 东亚人较小的眼裂可能是一种“雪镜”效应。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58创业榜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inpai58.com/?p=25331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58创业榜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7月28日 18:20:47
下一篇 2022年7月29日 16:12: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